近日,教育部公布了2017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正式名单,清华大学以23位教师入选居于首位。各大高校也纷纷在各自官方通道公布本校入选名单,一派峥嵘景象。“长江学者”素有“准院士”之称,这不仅是对学者科研成就的肯定,更是以优厚的待遇激励更多成果的输出。
然而,在高等教育投入不断增多的今天,学者待遇依然面临着“僧多粥少”的境况。根据《2016年中国统计年鉴》,高等学校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85.2万人。而“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每年支持高校聘任150名特聘教授、50名讲座教授。激烈的竞争意味着大概率的淘汰。但科研还需继续,除了长江学者选拔外,其他研究人员还有更合适的选择吗?
——中国“学者”有几般?
中国各类学者称号,从河流湖海到名山大川,再到名人轶事,构建起了学术界的江湖。“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作为高校学者奖励计划的“龙首”,不仅切实吸引和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领军人才,也引发了全国高校对高等人才的引进热潮。一般而言,计划引进的学者包括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和青年学者三类人才。通过查询政府和高校官网学者计划相关文件,共收集100个学者计划数据。统计发现,全国学者计划总体呈现中东部多、西部少的特点,湖北全省设立学者计划种类最多,共有10个学者计划。
如今流行大江南北的学者奖励评选,只有不到20年的发酵成长时间。90年代,为改良中国经济产业结构和实现现代化转型,在发展科学技术的要求下,国家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也应运而生。1998年,教育部和李嘉诚基金会共同启动了“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而后,以长江学者为标杆,各类学者计划也逐渐发展起来。
——海龟、高学历、paper大神……就够了吗?
除去“长江学者”为国家级教育部直属外,其他学者计划分为省级、市级和校级管理的三个层次。虽然有明确的等级划分,但不同等级的评选要求并非呈差序分布。

论文和专著之外,奖项与科研项目是证明学术能力的重要指标。除小部分如“杏林”、“金山”等学者要求国家级奖项和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经历,大部分评选对于竞选人的“奖项”和“科研”经历并没有明确说明。如上图所示,学者计划评选条件的个体差异化比较明显,等级高低并不影响标准的升降。
现有中国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与经济发展分布情况高度重合,越是经济发达的东部经济带,其高等学府、科研机构及配套设施资源愈加丰富。这些地区又是否会提高学者计划评选的门槛呢?
将各学者计划的评选条件量化后发现,云南、重庆和山东三地以4.29的高条件指数领先。全国来看,学者计划的评选条件与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并无显著关系,多呈交叉嵌入分布。
【图注:将各学者计划要求的学历、职称、年龄、奖项和科研各项内容量化,并进行归一化处理,取相同权重相加得到“条件指数”。】
——为“争”人才,哪个省最“阔气”?
知识经济时代,高水平人才即意味着。各省市及高校提出优厚待遇,除了“学者”称号外,更通过津贴、科研经费、安家费等招揽人才。与参差不齐的评选条件不同,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待遇条件呈现出了较为明显的地域分布特征。
【图注:将学者等级、支持周期、所获津贴、科研经费、住房和家眷优待各项进行处理得到满分为5分的“待遇指数”。】
在待遇指数地域化的热力图中,中部地区“出手阔绰”,以重庆3.09排在首位,湖北省和安徽省以2.45分并列第二。中部地区以知识创新驱动经济发展,通过优厚待遇吸引高等人才,以弥补地理区位的不足。这些地区科教水平发展形势良好,日前教育部发布的最新《2017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显示,湖北省2016年以89亿高校科技经费位居全国第五位。
【图注:将“待遇指数”各项指标置于平行坐标图内,通过调试按钮不难发现,中部地区学者计划的待遇在三大经济带中整体上属于最高水平。】
——科研经费vs住房,“人才大战”还有哪些招?
学者计划具有很强大的激励功能,对于学校或教师来说,获得学者的头衔即意味着在高等教育场域中建立起优势地位。一般情况下,当学者计划的“条件值”越高,所获待遇也更加优渥。反之,亦然。
科研经费的高低是吸引科研人才的前往的重要因素。据统计,学者计划中自然理工科的平均科研经费(80万)为人文社科经费(30万)的近3倍。自然理工科对于高精尖实验设备的需求动辄几十上百万,其花费依然不可小觑。省、市、校三级对于同一学科科研经费虽没有明显差异,但省级拨付经费仍略占优势。
不同级别的津贴与科研经费分配特点不同。校级学者计划呈两极化分布,一方面优惠力度有限,津贴集中于10-20万,科研经费集中于0-50万;另一方面也有学校开出津贴(≥50万)和科研经费(≥200万)极具吸引力的条件。相比之下,省级学者计划在津贴上比较稳定,集中于10-30万间,不同科研经费差距较大。
对于外地学者而言,在工作地的居住情况直接影响科研进展,约30%的学者计划都提及了一定程度的住房供给或补贴,而超过80%都是校级学者计划。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学者计划根据学者个体情况提供住房或住房补贴两种形式,最大化满足学者需求。
在自由申报、公开竞争的学者评选机制中,机会的大门似乎对所有高校教师都敞开。而事实上,由于“985”、“211”、“双一流”等高校三六九划分的先天结构性优势,评选中这种结构也被惯性考虑,各级学者的评选实则是从各高水平大学进行人才抢夺——提高人才门槛,也相应提供更优渥的待遇。相对弱势的学校凭借优渥的学者待遇,仍有机会吸引一部分优秀科研人才入驻。然而,一些校级“学者”评选条件中对本校人员的偏好,又注定着高水平大学的科研人员更倾向留在本校。如此,“马太效应”愈发明显,学术劳动力难以在市场供需调节下进行有效流动。
2018年是“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实行的第20个年头,也是众多学者计划在实践中不断成熟的一年。中国学者名称囊括山川湖海、天地人物,本是寄望学术界百花齐放的繁荣,却被指称为“华而不实”的“学术泡沫”。热议之余,学者们除了以“外行人看热闹”自我安慰外,更应当“心无旁骛,专注于追求真实、真知、真理的研究工作”。让学术的归学术,荣誉的归荣誉。沉心科研,等到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之时,学者奖励也就如期而至。
输入自己的条件,看看哪些学者计划适合你?
为确保系统稳定,请使用chrome浏览器